崔家还被请到县衙,跟知县大老爷吃饭,并且提到要修县志,崔家毫不犹豫出了三百两,还愿意把他们手上的资料拿出来,完善县志。
有这么懂事的千年大户,地方上大喜过望,不管大事小情,都愿意提到崔家。
渐渐的,崔家就成了清河的名流,就算是清丈田亩,兴办教育,修筑桥梁……这一类的事情,也要请崔家人谈谈看法。
终于,人们有了一些觉察,怎么好像崔家净帮着朝廷说话啊!
虽说清丈田亩,大家伙得到了土地,但税赋却成倍增加。
一年到头下来,居然不比租田的收获更多。
这是什么道理啊?
尤其让人无语的是,崔家还带着修县志的名目,不断勒令百姓捐钱捐物……谁要是不出力,就是不爱乡土,就不配做清河的百姓。
一次,两次,越来越多的钱,流到了崔家人的手里,但是所谓县志,根本看不到。
这是什么鬼?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