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开矿,最大的成本,除了矿场本身之外,恐怕就是人力开支了。
王岳把人力成本压下来,自然可以放开胆子,大建高炉,放手炼铁。
王岳并没有一上来就改进技术,把炼铁的水平往前推多少年……因为王岳始终觉得,要有稳妥的基础。
大明朝的炼铁水平并不低,首先拿产量来说,根据一些估算,明代的钢铁产量,能达到北宋的两倍以上。
产量大,规模也够大,比如佛山的民营钢铁厂,能达到三万人的规模。即便是一些官营铁厂,也能达到两三千人的规模,里面分工明确,管理调度,都达到了历代的巅峰。
而且明人也学会了将冶铁炉和炒铁炉串联使用,节省了炒热熟铁的时间和燃料……明朝的工匠和广泛使用活塞式鼓风机,大大提高了炼铁效率。
一个高炉,一昼夜,能够出铁3600斤。
除此之外,还有最新的炼钢之法——苏钢法!
很显然,钢铁业在大明朝,已经算是很成熟的行业,许多技术都远远领先世界。在这上面点科技树,作用不大。
相反,王岳想做的是,把技术整合起来,扩大炼铁规模,形成技术规范,并且编辑成书,广泛推行。
还有如何探索新的管理办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还有,他希望给予工匠更高的待遇,鼓励创新,让大明的匠人,自己开发出新的技术,把钢铁业向前推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