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品,重合度还是挺高的。至少相对于欧洲而言,重合度高得多。
航运距离、人工成本、如果摧毁印度手工业……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大顺朝廷这边以强大的管控力和限制来完成。
现在更多的、更系统性的管控政策还未出台。
但借助之前的“特许贸易公司”的模式,这种管控才是还可以用这种官督商办的方式,逼着商人只准买国产商品去波斯、土耳其等地售卖。
在朝廷看来,军队拼死拼活赶走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不是让这些商人去倒卖印度商品去波斯土耳其的。
尤其是工商贸易体系内大量的实学派系出身的人,他们对这种事深恶痛绝,在三观上就坚决反对。否则,在他们看来,这件事就成为朝廷出钱帮着商人去搞商业殖民地了,那和他们学到的原始积累是为了工业发展的思路完全不同,而是走上了原始积累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邪路了。
大顺这边,讲究个以史为鉴。
而“史”,近在咫尺。此时距离大顺下南洋也没多久,大顺的实学体系一直以来都在批判荷兰的殖民模式。
说荷兰就是商人误国,以国家力量为基础,只为极少数商人发财。
偌大个南洋地区、那么大的殖民地,能把本国的纺织业干死,这一直都是大顺这边的反面教材。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