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有这样一件青花瓷,就有了收藏的烦恼,捐赠给博物馆,博物馆不要,送大拍卖公司,送不进,自己认为是真品,却有一些人说是仿品。
那天晚上,他跟老赵打了很久电话,想听他说说看假的理由,不能三言两语胡乱点评。他对老赵的眼力还是比较佩服的;老费是二五眼,不少古董看不明白;老沈胆子小,不得罪人;水镜先生年纪大了,他的观点只能参考。
老赵耐心地解释,但是,古陶瓷的真伪在电话里能够解释清楚吗?抽象的语言来描述复杂的观点,听者怎么可能信服呢?
老朱知道自己并不是很懂元青花,鉴赏水平不如老赵,他是凭着多年做旧货古董的经验,体会东西的真假,一般很少出错。老的东西自己会说话,放在那里,透露散发着老旧的气息,这件青花大罐也是如此。
老赵说,“看上去很像老的,但是,从青花,釉面,底足胎质等全方位看,不太符合元青花真品的特点。”
老朱问道,“怎么样才算符合元青花的特点呢?”
老赵解释说,“你的这件瓷器,胎质比较粗粝,釉面上棕眼太多,元青花几乎没有这样的粗的胎质,我们看到的真品,无论哪个方面,都是很精致的,很美的。”
“但是元青花有的很精致,有的很粗,不都是一样的,大专家都这样说的。”老朱说。
“我不敢保证不会看错,对于实在难以判断的东西,我一般不会表态,但是你的这件东西,我认为是仿品,因为是比较容易鉴别的。换句话说,我没有找到真品的特征,却看到了仿品的特征。”
“这么肯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