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说,“这件瓷器在上海的知名度很高,说东西是真的和说东西是假的都有,四年前第一次看到这件瓷器,说句心里话,真觉得东西很不错,当时也没有拍照片,到今天,脑子里的印象已经不深了,这些年买了不少元青花的标本,又收集了很多元青花的标本图片,包括很多元青花馆藏品的图片资料,鉴识应该提高了不少,所以,我想,如果今天看这件瓷器,会不会改变看法?“
老朱说,“你到时候直接说真话,真东西不会因为有人说假,就变成了假的了,反过来也是这个道理。你现在是不是觉得,这个大罐可能是仿品?”
“是的,我不瞒你说,现在我觉得这个大罐值得商榷。为什么网上有些行家认为是仿品?还有,为什么博物馆不接受你的捐赠?这些问题,我想再好好上手看一次,希望得到真品的答案,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不必当回事。”
水镜先生说,“我听说好几位专家都上手看过,他们说东西是真品,而且还开了鉴定证书,我还是比较认可其中一位专家的,他是国内古陶瓷方面的权威,另外一位专家水平也很高,据说光鉴定费就上万!”
“何止好上万,那位著名古陶瓷专家出鉴定证书,就要十万!因为是朋友介绍的,给朋友面子,给我优惠,鉴定费3万。还有几位专家,他们只收我几千元的鉴定费。”
老赵说,“收费开证书就变味了,难保没有掺杂了利益因素,有些专家为了赚鉴定费而故意说是真品,博物馆的专家退休后,到处走穴,就像演艺明星走穴,收藏热,专家变成了最时髦的明星。”
老朱说,“我觉得不会,专家不会见钱眼开,不管自己的名声,最后晚节不保,你说的情况是存在的,只是极个别现象,我也听说过。这些文物专家有的已经七八十岁了,老眼昏花是可能的,但是为了鉴定费故意瞎说,不太可能,换作你也不会这样做。”
水镜先生说,“不要低估了钱对知识分子的腐蚀,包括一些老的知识分子,如今知识分子越来越不讲节操了,读书人普遍缺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老费说,“你们去老朱那里的时候,我一起去,我也想去再看看。那个元青花大罐确实很不错。”
老沈说,“朱老师的元青花大罐名气很大,以前在朱老师的店里,我也看到过,我不太懂元青花,但是我觉得,东西是老的,是不是元青花,我不知道。”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我爱读小说网;https://www.52du.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