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旁人眼中,不过是忠诚的帝国公务员和苏联人进行的又一次争辩。
“艾伦这个人,因为年龄的关系特别爱较真。其实没有必要非要说服苏联人嘛。”
几个外交官在不远处指指点点,评头论足,一看苏联人的脸色,就觉得自己猜测的没错。
“就因为你们文化底蕴深厚,我才说不难对付。”艾伦威尔逊是真的在用言语压制福尔采娃,“一旦对抗开始,我们一定会对苏联文化界发起攻击。”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苏联的文化底蕴深厚,俄罗斯人被称为世界上量最大的民族,因此用文化渗透来宣传西方思维可达到影响面最为广泛的效果。
另一方面是因为苏联知识分子的思想活跃,在这一群体中存在着数量可观的持不同政见者,他们对苏联当局和政策的不满成为得以利用的切入点。
通过支持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来提高其文学地位,并协助他们暗中传播地下出版物,这些策略对苏联主流政治文化造成严重冲击。
如果对历史稍有了解就知道,帝俄时期的著作是丝毫不亚于苏联时期的,但是帝俄时期的俄国文坛,从来没有受到过西方的广泛赞誉。
但是这种局面会随着冷战的到来而改变,艾伦威尔逊记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诺贝尔文学奖突然十分垂青苏联文学家,大名鼎鼎的索尔仁尼琴就是其中的代表,但绝对不是唯一的一个。
“我相信不会的,真正的文化肯定会被广泛的接受。”福尔采娃说到这不慌不忙的道,“恰恰相反,随着英国人民素质的提高,你们才更加的危险。”
“我们可以不提高,这样大多数英国人就无法理解你们所谓广泛接受的文化了。”艾伦威尔逊老神在在,对福尔采娃所描述的未来丝毫不担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