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看到汉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大有一夜之间倾覆之势,因此在内心深处已经立下大志,要救百姓于水火。
后来,袁熙回忆起当时的生活情况说:“我在洛阳最后的一年,在这段时间里,我喜欢和大家聚在一起,谈论一些事情,玩一玩游戏。”
当时,袁熙结交了很多朋友,大多都是豪杰之士,有出身高贵的,也有流浪江湖的。例如,很有才华的杨修,他是侍中杨彪之子,很有军略的皇甫郦,他是左将军皇甫嵩从子,很重感情的曹昂,他是典军校尉曹操之子,袁熙和他们交情很深,彼此都很敬重。
表兄高柔来到了洛阳,和袁熙一见如故,二人结成好朋友,感情十分好,“出则同骑,入则同卧”。还有一个人叫王凌,党固解禁后随叔父王允来到洛阳。他和袁熙有点过节,所以对袁熙不太相信。
但是袁熙对王凌却是心无芥蒂,坦然地对待他,礼节十分周到,而且把他视为知己,就连自己的卧室也让他随便出入。王凌非常感激袁熙的这种知遇之恩,所以倾心相交,二人也成了好朋友。
袁熙在洛阳的活动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时任袁绍谋士的许攸。许攸身材高大,仪表堂堂,有才干谋略,于汉末时任袁绍谋士后就注意观察天下大势,准备投靠有雄才伟略的“真命天子”。
袁绍到洛阳出任中军校尉,许攸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认为袁绍心怀“四方之志”,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于是和袁绍进行交往,逐渐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许攸在与袁绍的交往中,又发现袁绍之子袁熙虽然年仅十五,但其见识和才能却非同龄人可比。
他经过仔细观察,认为袁熙必定能成就大事,因而对右军校尉淳于琼说:“袁熙非常人也。宽容大度类似于汉高祖,英明神武同于汉世祖,他年纪虽然轻,却有天纵之才。”于是许攸、淳于琼暗中助力袁熙,袁熙因此在此后的夺嫡之争中取得先手。
中平五年(188)二月开始,中原黄巾余部纷纷起事。二月,郭太等于西河白波谷(今山西襄汾永固镇)起事,攻略太原郡(今山西太原)、河东郡(今山西夏县西北)等地。四月,汝南郡(今河南平舆北)葛陂(古湖泊名,在今河南新蔡北)黄巾军再起,攻没郡县。十月,青州(今山东淄博)、徐州(今山东郯城)黄巾军又起,攻略郡县。十一月,汉廷派遣下军校尉鲍鸿进讨声势最大的葛陂黄巾。双方大战于葛陂。鲍鸿军败。次年二月以征战无功下狱死。黄巾各部此伏彼起,声势复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