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养鬼在人类的历史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关于养鬼的历史记载。
所谓的养鬼,其实是由个别文化系统所衍生出来的宗教体系。按照咱们道家的说法,人死亡以后依照死亡的方案,分为神、祖先灵以及鬼等三种类型。
其中有重大功勋且正常死亡的人,死后将成为众人膜拜的神祉,没有重大功勋而正常死亡,并有后代子孙祭祀的人则成为祖先灵,像思思就属于这种类型。
至于不正常死亡或者是没有人祭祀的鬼魂,则在死后化身成鬼,不过鬼也分为大鬼或者是小鬼两种。
有重大功勋却不正常死亡的人,死后通常会成为大鬼,或者传说中称作的鬼王,像是钟馗及杨家将里的杨七郎、杨八郎都是这种例子,至于不正常死亡却没有功勋的人就化身为小鬼,老嘎子就属于最标准的小鬼。
而茅山下茅术中的御鬼灵术则是法师挑选意识未开的鬼魂进行供养,其中以胎灵、婴灵以及猫灵为最多,这些鬼魂由于在还没有清楚意识的时候就已经死亡,因此特别容易受控制。
再加上没有人供养的灵魂特别容易感到饥饿,因此法师多半以食物作为条件,要这些鬼魂替法师做事,小鬼能做些什么事情,从聚财纳宝到影响他人,都是养小鬼法师最常做的事情。
有流传的为勾魂法和偷龙转凤两种。
勾魂法需要先打听清楚何处有童男或童女夭折,同时设法取得它们的生辰八字,待尸体下葬后,就趁夜深人静潜到小童的坟前,焚香祭告,施展勾魂术,然后将预先从树上斩下的一段藤茎,插在坟头上,令其自然生长。
等到藤茎长得繁茂时,再次起坛运起勾魂法,使到坟中小童的魂魄附在藤上,然后念咒焚符。之后,他必须一面念咒一面操刀斩下坟头的一小段藤茎,再雕成约一个约吋半高的小木偶,以墨及朱砂画上小童的五官。
大工告成后,将小木偶收藏在小玻璃瓶中。不过,施展这种勾魂术前,大多数都会先后勾取一男一女两个魂魄,并且将它们收藏在同一个玻璃瓶中。这样做是为了预防天性好玩的鬼,由于寂寞难耐而逃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