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燕清秋他们两个的孩子马上就该上高中了,由于两个人也都是双职工,平时就交给它们的父母轮流看管照顾,只是在周末的时候会到家里。燕清秋担心的是,如果有一天,他和李牧风离婚了,对于孩子来说,经济上的影响还是其次的,精神上的影响效率优先的位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离婚率还是很低,燕清秋很担心孩子会在学校里受到歧视。所以他们得在周末还保持着和睦家庭的样子,至少外表看上去还是如此。于是,离婚这个念头迅速被否定掉了。燕清秋绝望了,今后难道自己只能当一只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假装什么都没有看见什么都没有发生吗?
尽管李牧风在商海中不停地挑战自己,但骨子里还是循规蹈矩,他喜欢遵守规定。“遵守规定”本身即是优点,也是缺点。比如他从来不闯红灯,不超速驾驶,不在错误的车道上行驶。但是有时候又太拘泥于规定本身。在学车的时候,教练告诉他要一档起步,速度超过每小时十公里的时候就要换二档,在转弯的时候要控制时速在十五公里,并道的时候要打开转向灯,调头的时候要先反方向打一下方向盘再转向……其实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比如燕清秋后来学开车之后,都是直接挂二档起步,而且拐弯时五十公里的时速也都开过,并道几乎见缝就钻,都没空顾及开灯。这些要求充其量不过就是习惯而已,没必要严格地遵守。可是,李牧风不同,他把教练说的每一条都当作金科玉律,任何时候都精确执行。在这个时候,遵守规矩就成了束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好是香港电影红遍大陆的时候,那个时候,身着风衣,带着墨镜,叼着香烟,那副黑社会老大的派头,是很多人向往和模仿的对象。经济上比较宽裕的李牧风正是这种风尚的追随者。他买下了当时是昂贵的象征、如今早已销声匿迹的品牌风衣。特意挑选了不锈钢框的墨镜,因为这在阳光下能够泛起光泽。两指之间夹的是托人买到的外国香烟,他觉得这个样子非常潇洒,实际上却适得其反。
虽然他也学着电影里那样,经常穿着风衣,只要有太阳就戴上墨镜,无时无刻不手持香烟,但是他的形象比电影里要大打折扣。他的风衣总是因为乱放而满是皱褶,戴着墨镜像个盲人,香烟的气味总是呛得别人直咳嗽。燕清秋觉得他丝毫没有品味而言。可是同样一个人,在别人眼中却是另外一番形象。燕清秋的衰老、长时间的沉默敌对,在他看来是对他的轻视,与另外一个女人充满活力的青春、甜言蜜语,还有最重要的,看重他的能力,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选择是不言自明的。所以留给自己的选择并没有多少。在燕清秋再次坐上李牧风的汽车陪着他的客户们游览城市不到一个月,天空再次降下了大雨。这次幸好是晚上,已经到家了,那天燕清秋做完饭菜,等着李牧风回家一起吃饭。
李牧风回来的吃了,而且到家的时候浑身上下都已经湿透了。燕清秋赶忙替他准备了干毛巾和干衣服,同时问他到底怎么回事。“车拿去修了,”他边换边说。“谁知道今天会下这么大的雨啊,早知道就过几天再修了。“车怎么了?”燕清秋问道。李牧风摇摇头,表示没什么事。“也没什么事,就启动的时候有点肉。”“肉?”“加速慢。刚买的时候,我觉得这车提速挺快的,也就是几十秒的功夫就能提升到一百公里每小时了。教练说,一百米就应该要挂到五挡了。”李牧风喜欢给别人讲知识,而且一说就停不下,“可是这几天总是不太顺利,尤其是今天,今天阴天,难道连发动机都受潮了吗?从零到十都要好几秒,想换个二档都需要猛踩油门,特别肉。白天就没事了。而且开快了就又没什么事了,比如定速定到时速八十公里就比较稳定了。奇怪了。”
说罢,他又开始讲起了开汽车的注意事项,启动、后退、转弯、倒杆……我听的一知半解,不过只是这样长时间说话对我们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学车的时候你教练说,每个档位都有作用,一档推力最大,所以启动和爬坡的都是用一档。”李牧风一边吃饭一边讲着,“教练告诉我们要学会验速,就是用眼睛判断车速。比如转弯的时候要时速十五公里,就和自行车速度差不多,保持这个速度过弯比较安全。不过这需要老手才行,我现在还是稍微差一点,所以每次到这个时候都要看速度表。”李牧风一边把他换下的衣服往洗衣机里放,一边听他讲,“倒杆是为了停车,倒车得时候要用右手勾住副驾驶的座位,左手控制方向盘……”
因为他用的东西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价值不菲了,他离开车子前,都会把这些放在身上。没想到今天的暴雨把风衣口袋里的香烟全都打湿了,没法抽了。这可都是进口香烟啊,虽然我不喜欢香烟的味道,可是这样白白浪费了。真是可惜。幸好墨镜没事。把口袋里的东西拿出来后,燕清秋就把风衣卷了几下,投进了洗衣机里,然后开始翻衬衣。燕清秋立刻僵住了,刚刚才来的喜悦感瞬间消失了。衬衣上有几根头发,长头发。
汽车很快就开回来了,什么毛病没有,一切正常。李牧风疑惑地继续开车到处转,他号称去拜访客户的频率越来越高,有时甚至晚上也要出去。燕清秋已经不愿意去核实真假了,反正他回家了,燕清秋就照例把口袋里的东西都拿出来摆好,把风衣挂好,免得皱了。至于别人的头发,燕清秋都懒得去检查了。燕清秋只是等待而已。
又过了一阵,燕清秋接到噩耗,他在一段山路上出了事故,车子在转弯处冲破了护栏,他不幸遇难。警察说,当时还下着雨,路面湿滑,而汽车在转弯时的速度又过快,在大约每小时四十公里的速度下,还是新手的他没能控制住车辆,结果汽车冲下山崖,车毁人亡。嚎啕大哭。然后燕清秋离开了研究所,接管了他的公司。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的业绩也算得上是节节攀升。
那个雨天到底发生了什么,燕清秋恐怕永远也不知道。但是她却能猜出个大概。李牧风一定是想在转弯的时候讲速度降到每小时十五公里,但是无论他怎么踩油门,速度表的指针都一直向下掉。为了保持十五这个数字,他加大咯踩油门的力度,速度应该越来越快,但是速度表却显示不是这样。到了转弯的时候,他发现本来应该是同样的速度,汽车的反应却大不相同。太迟了。车子的向心力不足,直接被甩了出去,坠下了山崖。这是个偶然的事故,只是碰巧在那天发生了。如果不是那天的话,也许就会发生在下一个雨天,或者某个晚上,同样是在转弯时。
只是都不如这一次,如果不是发生在山路上,说不定只是会撞到别的车辆,也不一定会死。但不会发生在艳阳高照的白天,因为那时他会戴上墨镜。那天下着雨,没有太阳。所以他摘下了墨镜,按照习惯把它放进了仪表盘里。这幅不锈钢框的墨镜他会放在口袋里带回家里,而燕清秋一直在研究利用高磁性合金磁化,她手上有铁棚棚,别人可以拿回家逗孩子玩,燕清秋为什么就不能拿回家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磁铁可以吸引指针,苏联人在之前事件中已经尝试过了。这个故事还是李牧风告诉燕清秋的,他一连讲了好几次。一颗小小的磁性螺丝就吸引高度表的指针一直指示在两万米,那么磁性更强、表面积更大的物体能不能让速度表达到同样的效果呢?李牧风启动时候速度上不去,他以为是车子出了毛病,其实不是。那是因为速度表的金属指针被墨镜上的金属吸住了而动弹不得。李牧风替燕清秋验证了这个办法。第一场雨给了燕清秋杀机,第二场雨证明了这样的方式可行。燕清秋需要的只是等待第三场雨而已。可以肯定的是,李牧风的眼光是准确的,他看到了塑料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还没到二十一世纪,树脂已经取代了很多以前常用的东西,比如搪瓷,玻璃,当然还有金属,比如汽车速度表上的指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