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阿史那忽沁对于给父亲报愁一事并不上心,但阿史那隼死在并州乃是事实。单这就已经是一个由头,更莫说阿史那忽沁屡次败于并州之手,心里头早就憋了一口气。&1t;/p>
更重要的是,相比起大梁源源不断的兵力,并州方面的军队虽然精锐,可数量摆在那,同样经不起消耗。再且,并州经过一系列恢复展,如今也算有几分繁华,尤其市口,单单占领此地,都能狠狠抢上一笔。&1t;/p>
还有,突厥兵并州,大梁方面绝对会选择坐视不理,坐观山虎斗。以大梁的角度而言,周少瑜绝不是什么忠臣,而突厥更是外敌,两者对耗,这才最符合大梁的利益。&1t;/p>
所以,周少瑜必须得提醒高玉瑶,也就是为了避免和突厥正面硬钢。尤其是现在,突厥与大梁之间可是有着最直接的矛盾,维持这等局面,周少瑜大可置身事外。&1t;/p>
当然了,这些东西自然是不会与高玉瑶说的,即便她想到了也不会承认,总归周少瑜嘴上的解释便是,我出兵过来可不是过来添堵的,而是为了随机应变,万一阿史那忽沁真带兵回来了,他也好随时策应帮衬,至于为啥?当然是为了高玉瑶你啊!&1t;/p>
对于周少瑜不要脸的回答,高玉瑶撇撇嘴,心说信你才怪,为了我?那咋不见你老老实实待在左右做自己的面……咳咳咳,总之,高玉瑶才不信事情这么简单。不过到底是女人么,总归是喜欢甜言蜜语的,心里头多少都有几分甜蜜与感动。&1t;/p>
第三日,高玉瑶不再耽搁,立即率领大军疾行北上,并传令让前行的那十万大军放缓行军度等待汇合,同时遣出大梁斥候注意东北方面是否有行军迹象。&1t;/p>
几日后,大梁二十万军队顺利抵达燕城城下,歇息一晚,翌日天还未亮便埋锅造饭,待吃饱喝足太阳升起,立即对燕城进行了高强度的猛烈攻城。&1t;/p>
按照高玉瑶的想法,此时直接派兵去支援新罗国已经没可能了,留在蓬莱的水师如今不过三千余人,这还是为了维护海路贸易才留下的,就这么点人,派到新罗去也是杯水车薪,压根无用。&1t;/p>
而走6路,这更不可能了,此等距离,那就等于远征,而高玉瑶压根就没有做远征的准备,大军长距离开拔,对于后勤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小,尤其还要随时防备可能伏击的突厥军,这压根没法打。&1t;/p>
那么只剩一个办法,将原本只是佯攻燕城的计划变成真的,狠狠的打。此举并非针对阿史那忽沁,而是摆明态度告知新罗。&1t;/p>
很简单的道理,以新罗的视角,固然大梁没有直接兵援救,但人家太后皇帝亲征,兵临突厥云京,且攻击力度非常大。如此在新罗看来,此举至少也是‘围魏救赵’,此等情况下,便是阿史那忽沁仍旧坚持围攻新罗都城,也需要赶时间,毕竟谁也不会坐视自己的都城陷落。&1t;/p>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