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们追求的东西真的很简单……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是乱世才能说的。太平年景,大家想的无非是过得更好一点,说白了,就是阶层跃升。
中华大地,从来不是顽固不化,一成不变的蛮夷之地。
从招贤纳士,到唯才是举,再着落到科举取士上面,一条向上的路,始终打开着,区别不过是宽窄而已,却从来不用寄希望来世。
安稳下来的流民,手里有了一点点积累,就迫不及待想要送孩子上学读书……要说他们希望孩子考进士,当大官,光宗耀祖,改换门庭……说实话,想的人还真不多。
但是在修建外城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发现了,那些读过一点书,哪怕只是认识一点字,能稍微写写算算的人,他们也能比普通人多赚许多。
而且飞速发展的商业,更是需要太多的人才。
有人甚至主动找上了那些心学大佬,想要跟他们商量,将一些不那么优秀,不是那么热衷科举的学生匀给他们。
为了得到人才,他们都愿意出大价钱。
激动人心的收入摆在面前,谁能不眼红心动……家里的人争先恐后,将孩子送去学堂。
唐寅靠着自己的名望,联络了不少朋友,请他们过来,充当老师,帮着兴学。
开端非常美好,唐寅觉得他可以做得更多,因此就把目光投向了京城之外,投向了那些村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