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翔镇的地摊市场原来没有这么多的人,这里是上海五大古玩旧货地摊市场之一,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贩来这里摆摊。
老赵和老费每周六都会来逛市场,有时候会一起来。转了一圈,老费买了一件葫芦型的龙泉青瓷小执壶。老赵以前会劝他不要买,现在也不劝了,老费买的这件瓷器纯粹是浪费钱,釉面虽然仿得有点像,但是器形,底足都不对。
老费说,这件瓷器值得好好研究。老赵说,古玩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没啥好研究,除非找不出破绽,自己无法确定是仿品的东西。老费说,我就是找不出什么破绽。老赵听了无语。
古玩地摊市场早已经变质了,现在应该叫做仿古工艺品市场。老赵最早逛的是上海会嵇路古玩地摊市场,那时候他在市区上班,1979年中学毕业后顶替他父亲进一家机械厂做工人,他的父亲有一个石库门房子的亭子间,在当时的NS区老城厢的街巷里。
会嵇路古玩旧货市场是七十年代末形成的,被冲击取缔过很多次,当时买卖古玩旧货是违法的投机倒把行为,但是地摊市场就像生命力极强的野草,烧了一遍,没多久又茂盛生长起来。
到了八十年代初,地摊市场逐渐蔓延到福佑路,旧仓街一带,也经常受到冲击。八十年代中后期,福佑路地摊市场与东台路古玩市场正式纳入市场管理范围,鼎盛时期每天的人流量达到近十万人,摊位近千个,与北京的潘家园有一拼。
早期的会嵇路和福佑路古玩旧货地摊市场,是那个年代淘宝者的乐园,各种古董价格之便宜,现在来看匪夷所思,一件清代官窑盘子不到十几元,几百元就可以买一套民国的老红木家具,一个红木的鸭蛋凳只有八元钱,一个上好的翡翠镯子,如今值几百万的东西几元钱就成交了。
赵孝洲顶替进厂后,父亲就回虹翔镇老家居住了,他一个人住在亭子间里,亭子间只有9平方米,朝北,楼上就是露天晒台,夏天特别热,半夜屋子里的温度也不降。夏天的晚上,他就搬一个躺椅坐在弄堂里乘风凉,到了下半夜稍微凉快点才回家睡觉。
他的邻居有不少人做旧货古玩生意,大家在一起乘风凉的时候,喝喝茶,喝喝啤酒,聊聊古玩。他的房间里没有电视机,每天看书到深更半夜。
一到周末两天,福佑路,旧仓街附近纵横交错的马路街巷里都有古玩旧货地摊,宽一点的街道,两边都有摊位,窄一点的巷子,摊位只能摆一边。
老早子(上海话、意思是过去,从前)地摊上没有仿品,看到都是老东西。早晨天不亮,马路街巷里就像菜市场人声嘈杂起来,到了9点钟左右,人群逐渐散去,再摆地摊的话,城市三整顿管理人员就要清场了。
赵孝洲混在其中,做点小买卖,这里买进那里卖出,自得其乐,时间久了,赚了不少钱。周末地摊市场,老赵每天天没亮就去市场里淘宝,走路不小心就可能碰倒一件瓷器,踩到一本古籍书。
有一次,他要看一件瓷器,手快了点,还没有拿住,瓷器就咔嚓一声倒在地上,瓶口破了,瓶子摆的地方高低不平,老赵觉得摊主存心这样放,碰瓷。那是一件清代民窑蓝釉玉壶春花瓶,放到现在没有三四万买不下来,当时最多也就5元钱,老赵不得不用6元钱买下来,再5元卖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