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太虚之境,也便摆脱了天地生死之束缚,不受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之约束,也便是“了生死”,进入无生无死、不生不灭的清虚之境!
然而,有形有气之人身,如何能身同太虚?
答曰:“有形气而无形气者,忘其形忘其气也,有心身而无心身者,忘其心忘其身也。”
此为庄子所谓之“物我两忘”者也。
……
九序之九,曰:虚空粉碎,以证极则!
由身同天地,进而身同太虚,此时,修行之步伐依然不能停止,还需继续向前。
至少在“三教先生”看来,“太虚”还并不是修道的最高境界,惟有虚空粉碎,就连虚空也不复存在了,只剩下元神浩气、绵绵若存,那才是最高准则,也就是最高的境界!
由此来看便可得,三一门之丹法修炼中的意念活动最忌着相,一着相,也就没有了“虚灵不昧”的特性。
既不能着意于有,也不能着意于无,着于有,即有色相,着于无,空即是色,空即不空,若能在体道的过程中无所着、没有任何依凭,那么色即是空,不空即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