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官吏选拔,是选举征辟,有社会舆论的清议,才能被征召,常出现,因为一言之评,而出将入相。
反之,罢职丢官。这种任用办法,其实是把官吏的,选拔建议权,完全交给了社会,往往使敦厚而且,真正有才能的人,被选拔到政府各级部门,那你说了,那也难免出现,虚伪做作的人,被误选吧?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虚伪做善事,那你是说,他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呢?
因为,汉代的清议,追随你一辈子。
不是你当上官了,就没有人,再品评你了。
因此,士人和官吏,对于公众意见十分敏感,非常谨慎地行事,为了在赢得朝廷的赞誉,和避免遭人耻笑。
因此,顾炎武对清议的作用,评价很高,他说,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举例,《后汉书》记载,冀州名士崔烈,因傅母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于是声誉衰减。
他问他的儿子,“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
崔钧答道,“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不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
崔烈又问,“何为然也?”
崔钧回答,“论者嫌其铜臭。”
这种无形的力量,避免了后代,科举制度的,只重才能的弊端。学者,顾炎武《日知录,清议》,言道。降及魏晋,而九品中正之设,虽多失实,遗意未亡。凡被纠弹付清议者,即废弃终身,同之禁锢。(至于清议到后来,出现官官相护,彼此吹捧的现象,又当别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