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今天下雨的缘故,香客稀稀拉拉的不是很多,山脚下还有几个提着小篮子卖香火的小贩,这里给牛皮皮的感觉就像是4A风景区一般,有些商业气息的感觉,当然平时这里一定也很是繁华。不过从这山脚下的情景来看,这宝莲寺似乎没有什么异动。
三人沿着这青石台阶往上一路步行,漫步雨中的感觉真是惬意,山林里偶然的鸟鸣声,更是觉得清新幽静,雨水打在青绿色的叶子上,翠绿欲滴,大自然的景色美不胜收。石阶上还有刚从宝莲寺上香出来的香客,从刚才路过的那对夫妻口中得知,今年地里的庄稼一定有个好收成,刚求完佛,这老天就像开眼一般淅淅沥沥下起了这丰收的雨水。这一路爬了无数级台阶,弥勒山的山门印入眼帘,山门之前,左有木鱼峰天坛大佛、法华塔;右有莲花山与狮子石,堪称人间胜境。
寺内出入口处前建有一个“地坛”,正对着天坛大佛之下,以符合中国古代天南地北之说,具有回音壁之功能。
天坛大佛之下摆放了“元世宝鼎”,有向天坛大佛供奉之意,鼎身有繁花浮雕,上有云彩,下有海涛,寓意宝莲寺在佛祖庇佑下如春回大地,欣欣向荣,姑有题字“禅寺春暖”四个大字。
近年来,宝莲寺访客络绎不绝,香火日旺一日,除了宝莲寺本身的吸引力外,还要归功于寺前的天坛大佛。宝莲寺左前方有一山峰,形似僧人敲击之木鱼,故名为“木鱼山”,天坛大佛就坐落在峰顶。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像,全部用铜铸成,大佛底座共有三层,设有展览厅,陈列各种佛教艺术品和壁画、书画等,内有一口大钟,上雕佛像和经文等。佛像气势宏伟、宝像庄严,面示微笑,莲眼低垂,眉如新月,螺发复顶,神韵非凡。天朗气清之时,远远遥望亦可见,堪称宝莲寺的标志性建筑。
大佛的地基面积相当之大,粗略估计有几千平方米之大,内有三层,分别为功德堂、法界堂及纪念堂。功德堂内供奉了一尊以五百多年的楠木雕成的地藏王菩萨,手持锡杖,站於莲花座上。整座佛像,矗立於以微粒放射形式雕蚀出来的千页金莲上,壮来肃穆,形貌栩栩如生。该层不定远展示了四幅四斯里兰卡法师维巴那沙拿的绘书,描述释迦牟尼佛出生、成道、初转法轮和涅槃的事迹。第一层是法界堂,有一幅由白榄木制作的木刻版书的“华严说法图”。集合了世界艺术上最原始用料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用笔烫出线条,再以矿物质颜料上色,绘出海会云来诸菩萨聚众集听经说法,共160尊菩萨像,神态各异,经七年才完成。第三层是纪念堂,供奉佛陀真身舍利,这舍利据称是2500年前,释迦世尊涅槃后经三昧火焚化,遗留下八万四千多颗色彩缤纷的结晶体,是佛陀修行功德圆满所致。目前,世界上珍藏佛祖舍利的国家只有中国和斯里兰卡。纪念堂中安放的两颗舍利大小仿如米粒,公开直径两米,重达六吨,钟的外壁有佛像、手印、经文等;象徵凡人一百零八成种烦恼消除。
围绕天坛大佛的六尊身形窈窕,作舞蹈姿态的铜像,名为六天母献供,供品是花、香、灯、涂、果、乐;代表六婆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行者修六波罗密,能於生死苦海中直登不生不灭涅槃彼岸。
宝莲寺经过数十年来,刻苦经营,使今天寺宇建筑雄伟壮观,有宫殿式的大雄宝殿和庄严威武的天王大殿等。此寺提供留宿,以便游人赴西山观看日出或作短暂清修。林丛小径,景色宜人。寺院有正殿,供奉三宝,还有观音殿及偏殿等静室40余处。
如今的宝莲寺,整体建筑雄伟壮丽,朱门绿瓦,金碧辉煌,浓荫覆盖,古意盎然。寺前有一座三间四柱三楼的冲天柱式石牌楼,牌楼正中匾额横刻“宝莲禅寺”4字,牌坊之后有一林荫甬道通向寺门。正殿供奉代表前生、今生及来世的三尊金佛,堂壁置五百罗汉像。
寺中尚有弥勒殿、韦驮殿、祖堂、清心堂、般若堂、如是堂、藏经阁、斋堂等。寺后花园舍利塔藏开山祖师纪修和尚真身,寺内有亭台楼阁和静室40余间,可供游客食斋留宿,或作短暂清修;寺院的素斋洁净可口,是访客必尝的美食。
从宝莲寺的那面历史碑文上,牛皮皮大致了解了宝莲寺的前世今生,牛皮皮三人都不是修佛之人,但确是对这宝莲寺恢弘的建筑和历史赞叹不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